疫情訪視注意事項
疫情發燒中,大家都因為過多的疫情消息感到焦慮不安
長期下來深感疲憊無助,大家辛苦了!
也請自我身心妥善安頓,相互關懷扶持打氣
若訪員們評估有社區或醫療機構內訪視需求時,中心這邊提醒:
-
拜訪個案前,先詢問並記錄個案及其家人的旅遊史(Travel history)、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曾在高風險地區有群聚(Cluster)等資訊。
-
相約的碰面地點盡量是在戶外或通風良好的處所。
-
若相約在醫院候診處碰面,請待個案在候診處時再進行訪視,避免長時間停留增加風險。
-
訪視時遵循相關感染管制措施,及時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
家面訪後請固定監測自身體溫,注意手部清潔、口罩適時更換。
-
如果對安全有疑慮,適時向主管機關反應提出改善意見。
-
在疫情壓力下,個案可能壓力因應而逐漸有攻擊或失控行徑,請多加注意自身安全。
在關懷個案之前,請大家放慢腳步、停下來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
請大家永遠記住「3M」的口訣。
一、保持精神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Mentally healthy, as important as physically healthy):沒有健康的心理,身體的免疫力及健康度也會連帶受到影響,這個說法我們常常跟個案們說,現在輪到跟我們自己說。
二、需要紓壓適當休息 (Manage stress and rests):電腦再強大都有燒壞的機會,更何況是人,適當紓壓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三、與人保持聯繫 (Maintain connected with others):在疫情下,人與人之間會保持距離,但別忘記我們心與心要更靠近,記得改用遠距通訊方式與同儕、家人們彼此相互支持打氣。
一、適時的反應遭遇的困難及問題:三個臭皮匠總會贏過諸葛亮,可以跟主管機關討論依據疫情遵守各等級防疫措施而選擇暫緩社區面訪,改以電訪或視訊等其餘方式提供更密集的關懷服務。
二、適時向督導或同事求助:當你覺得壓力大到負荷不了就趕快與督導或是同事討論,讓大家可以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三、維持適當自我照顧: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不要讓自己BURNOUT。
請大家告訴大家,在這個時刻我們更應該要做到的「三件事」。
防疫心生活SOS!
疫情間景氣不佳,大家為了生計頭痛又焦慮,家人之間衝突不停歇……
我們該如何關心個案——(孟克臉)
-
收集中央及各縣市經濟補助相關渠道,亦可利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新成立的防疫專區內的防疫訊息,方便訪視時直接給予並鼓勵個案使用。
-
收集遠距諮商服務資訊,可鼓勵個案們使用及接觸「心宅配‧心生活」、生命線、張老師等諮商資源。
我們像是引路人,永遠提著燈籠照亮前方,引導並給個案們燈籠一起向前走。
各種資源、服務渠道就好比不同形狀的燈籠,我們永遠都在給予個案最符合他們心意的燈籠。
而網絡夥伴之間就像是不同的燈籠販售商,如果發現自己的燈籠給不出去,記得跟夥伴們討論現在哪些燈籠最符合個案們的需求。
大家辛苦了!
去年由於各位的努力,台灣自殺死亡率繼民國104年以來,首次下降至11.8 /十萬人口,此為大家同心協力防治的優良成果。今年國內疫情大爆發,預測未來工作必有挑戰,仍期待照顧好自己之餘,持續努力,展現具體行動、創造希望。
參照部分國家數據發現疫情間女性自殺率大幅提升,若訪員發現通報單上個案的身分註記若為家暴受害者、或於訪視過程中得知個案有遭受到家庭成員的精神或肢體暴力情況,但並非家暴受害者身分註記者時。
-
請訪員提高警覺,並先行瞭解個案與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瞭解是否有足夠的人際、社會支持等保護因子,給予個案適當的社會資源管道、心理諮詢資源並鼓勵利用。
-
另外,請留意個案是否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除政府紓困管道外,多數為無法申請紓困的隱形貧困者,鼓勵可以給予不同形式的經濟減免或補助資訊,無論是孩童的獎學金、減免房屋稅或是租屋補助。
鼓勵訪視期間多傾聽、同理女性個案情緒,並可給予適合個案的心理健康講座資訊、紓壓情緒技巧。
各國的兒童青少年自殺率亦有顯著上升,疫情下有3萬名學生也因此被迫停止諮商面談,長時間在家導致作息大亂、失去和老師及朋友聯繫的孤寂感倍增,甚至因與家人相處時間變長、反而有了更多的爭吵。
-
疫情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僅包含教育、家庭層面,也包含心理、經濟、社交環境等,訪視過程中先傾聽、充分理解導兒少及學生個案的想法,引導他們表達疫情帶來的情緒或壓力,試著誠實並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角度說明。
-
請訪員多加尋找、留意兒童青少年相關的資源網絡,如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粉絲專業所分享的疫情下兒少相關資訊、兒福聯盟或家扶基金會,或是確認各縣市衛生局或教育單位是否有提供學生諮詢專線。
我們除了同理學生及兒少個案的困擾及心情外,提供上述網絡資訊除了是幫助個案瞭解資源管道外,其實這也是一種減緩個案焦慮不安的方法喔!
隨著疫情減緩及疫苗施打持續提升中,期盼你的工作壓力也隨之減輕中,但身心安全防護仍需持續注意進行喔!
焦慮不小心染疫的壓力不小,但痊癒者回到社會後面臨「歧視」問題的壓力更大。
近半數痊癒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遭遇到的歧視及恥辱感可能會增加自殺機率,The Lancet Psychiatry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也發現近20%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診斷後3個月內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焦慮或癡呆。
-
⚠️ 若在訪視時得知個案或其親朋好友為染疫者在這樣的情況下,請提醒應多陪伴、多傾聽染疫者的情緒和感受。
-
⚠️ 同時提醒非染疫者的人要照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勿過度焦慮。當自覺無法HOLD住情緒時,趕快求助精神科、身心科和心理師。
訪視時我們可以陪同個案一起辨識情緒、練習情緒調節技巧,幫助個案將注意力從過去痛苦或未來令人害怕的種種可能上移開。